在汽车向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的今天,座舱的智能交互、操作方便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高点。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关键技术,以及其正在面临的技术瓶颈,最后预测智能座舱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汽车座舱的功能、交互方式、操作方便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先交互方式以机械按钮为主、功能简单的电子座舱向注重多维交互、充满黑科技的智能座舱转变。智能座舱逐渐被应用于量产汽车之中,正发展为涉及汽车多种电子部件的复杂系统,包含手势识别、全液晶仪表盘、抬头显示系统、流媒体后视镜等新兴产品及技术。智能座舱是由不同的座舱电子组成的完整体系,其关键技术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部分是机械技术,包括可变化车体技术和内饰机构技术。未来汽车可根据不同模式进行伸缩折叠是一种趋势,座舱需要可以根据乘客对于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实现内饰空间的不断调整变化。*二部分是电子硬件技术,包含芯片技术、显示屏技术、**电器总成以及传感器技术四大技术。*三部分是软件技术,主要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汽车智能化发展必然会趋向于一机多屏,通过操作系统实现一个车机芯片控制各屏的软件。*四部分是两大支撑技术,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未来智能算法的准确性决定了不同品牌智能座舱的差异化,是影响车内体验的关键。智能座舱通过上述技术,实现人机交互。以中控屏、仪表盘、后座娱乐屏等硬件为载体, 实现人脸识别、多音区检测、视线追踪、疲劳分级以及多模命令词等核心智能化功能。除此以外,还可以衍生出音量自动调节、高速分心提醒、疲劳拯救等个性化附加功能。未来,智能座舱还可能应用到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随着特斯拉在量产车上应用智能座舱的成功案例,掀起了智能座舱研发大潮,车企在智能座舱领域发力越来越明显,但目前智能座舱产品的技术实现效果还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许多主机厂在概念车中展示的功能还只是畅想,在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中无法达到**的体验效果,智能座舱的技术实现和产品体验还有一定差距,技术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今,车企存在着明显的孤岛效应,这种数据互联互通能力的缺失对智能座舱智能座舱产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智能座舱的智能化需要依托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从而实现智能程度高的人机交互反馈效果,数据规模直接影响了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而大部分车企并不愿意向外界公开车辆和驾驶数据,甚至合作公司也难以获得相应的数据,这就导致了现有技术无法得到所需的足够的数据积累,制约着智能座舱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技术,目前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受数据限制,用户实际体验时存在识别准确度较低、无法有效沟通的情况,技术实现上与设想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很多车企所说的智能座舱,本质上其实是移植了智能手机各项功能的车机系统,多的是大量伪需求的混杂。功能堆砌和拼盘化是当前智能座舱的特点,大多智能座舱都具备丰富的功能模块,但是目前很多的功能设计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用户完全用不到。智能座舱的设计多的应该通过*挖掘分析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痛点问题和真实需求,找到交互方式、功能体验上的创新技术及方法,较大程度的提升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体验感,为用户提供“人-车生态系统”的完整价值体验,从而提高用户留存。驾驶者不再只是将车作为代步工具,而是将车视为可以满足娱乐、办公需求的个性化智能移动空间,要求车需要具备精准的感知和理解行为的能力。这种理想的用户体验需要依靠完善的多模态人机交互体系,再根据大数据库和深度学习算法对信息进行反馈。比如当驾驶者输入的语音含有代词等模糊性词语时,仅依靠语音交互就会产生语义歧义,导致不能准确理解驾驶者行为和用意, 而要准确描述目标可能需要大量的语句才能实现,耗费驾驶者较多的时间和经历,从而使交互体验大打折扣。而完善的多模态人机交互体系,可以在语音交互的同时配合眼动仪进行视觉追踪,方便快速的捕捉到驾驶者的目标,大大提升交互的准确性和便捷性。目前许多车企的智能座舱已具备语音交互、手势识别、触摸操控、视觉分析等多模态交互技术,但是还需要将功能进一步加深,直到准确适用于各种用户场景,形成完善的系统。
如今许多车企将汽车智能化的重点发展方向向座舱智能化转移,主要原因是依据当前技术发展情况,相较于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实现起来难度低,产品加符合用户当前的需求,容易吸引用户的兴趣。未来用户关注的重点多的是在于人机交互的多维性、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的丰富性、移动座舱的智能性,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座舱技术将对一辆车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将来购车和乘车体验的关键决策因素。
来源 | 汽车行业资讯搬运工方大大
作者 | 英佛汽车项目,方野
http://linzhikeji.b2b168.com